自媒体防骂指南
已有人阅读此文 - -
,文 | 翁章,如何“防骂”?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一是“骂”的深层含义,及含义背后的原因;二是“骂与被骂”的站位;三则是以原因和站位作为参考,延展出自媒体应有的两个“度”(速度和态度)。,说到底,如何看待“被骂”则是一个“李云龙式”的问题。对于自媒体,产出内容之后,一旦观点与大众相左,就极易变成鬼子炮楼,早已饥渴难耐的内容消费者,一定会迫不及待想锤死对方个小胸胸。,这个时候,你当然可以选择像李云龙一样,立马横刀,与之互怼。也可以学习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把它看做是人民内部矛盾,一笑了之。,因此,指南一:你可以同样召唤三营长,拉上你的“意大利炮”,与读者死磕,最后从书桌打到菜市场,互相都想掐死对方,沿用“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的随缘式套路。,还有指南二:主动筛选读者,每天写些养生鸡汤,把高级读者和有攻击性的读者主动过滤掉,安安心心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过,我想还应该有指南三,就是在仔细分析被骂原因和受众心态后,了解自媒体应该输出什么,批判什么。这样在做好自媒体的同时,才能与读者一起策马奔腾,笑看人生。,我们在提供指南的时候,应该有个大原则,即:原因分析。,而说到“骂”,中国是个极其讲究“骂人”艺术的国家。从北到南,有北方粗犷的“操”,南方温文尔雅的“娘希匹”,以及全国通行的“他妈的”。基本上,有别于老外动不动就“Fxxk”,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总能将几个不相干的动词和名词,与你的家人和某器官联系在一起,极尽语言侮辱之能事,若是在这些词汇组合前加上时间定语修饰,比如:“XX十八代”,更是令人提神醒脑,茅塞顿开。,不过,口舌之争,大抵都是情绪的发泄。而正如“需求”分为“需要”和“想要”两个层面,“骂”也带有双重属性——“喷”和“批”。,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继肢体、眼神之外,表达感情的最直接符号形式。
从情感的层面看,“骂”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它映射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想要在主客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感需求。, ,当然,在“骂”之后,我们能收获暂时占主导地位的喜悦,但也会被“现实实际上我无法控制的情绪”回馈所左右,最后难免流露出负罪感与难堪。,“喷”则是一种最典型的情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曾坚信“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种共识将负罪和难堪稀释到最低,作恶成本几乎为零
。在早期的论坛,我们发帖后也经常会收到“楼主死全家”之类的问候,便是“作恶”无法追溯的苦果。,随着媒介的进一步发展,此前的共识得以改变——“在网上每个人都知道你是条狗”,社交媒体、搜索工具的发达,延伸出的“人肉搜索”,让“作恶者”无地自容。,但在这个共识还有后半句,即:“在网上每个人都知道你是条狗,但没人愿意去管你。”对于媒介的使用者来说,一句“喷”对于心理接受容量实在太小了,如同在路上被石头磕了,没人会跟石头计较。
因此,在所有人都拥有媒介话筒后,“作恶”从无法追溯,转变为不去追溯。,至此,喷枪横行,仿佛情绪总要凌驾于公理之上,大家恨不得一股脑儿舆论治国,用一张嘴,或一个键盘开启上帝视角。从咪蒙到罗尔,再到老虎伤人,亦或是明星出轨。他们无不以“喷”为武器,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疯狂站队。,而对作为内容生产者的自媒体,更是不管其人如何,先喷上几句再说。这造成了很多人无辜躺枪的窘境,我曾看到过一篇关于创业的文章,有一个评论极其有趣,原文如下:,相信,文章的作者也是哭笑不得。不过,可怜的小编早就哭晕在厕所。,所以,“喷”只是情绪本能的发泄,其中泄愤、无聊、自我优越这些心理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对于喷子,我们不妨以理性对感性,以忽略对重视。,但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如此。他们更多地会集中到较为理性的“批”的层面。,相比,“批”是一种探讨和建议,对于内容生产者,我们去批判他的观点、纠正他的词句、理清他的思路,应该是自媒体喜闻乐见并欣然接受的。,比如,最近我在某平台看到的一篇头条文章,楼下喷者无数,唯有一读者细心梳理出作者的文章结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举不仅为读者群像加分不少,也让作者感到十分欣慰。,在完成了“原始读者积累”之后,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过滤读者或者引导读者由“喷子”转化为“批手”才是当务之急。,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化引导”是手段,而不能被当成目的。,当年某大号以一篇《致贱人》瞬间吸粉20万尝到了甜头,之后也就在这种高度情绪化的写法中日益沉沦下来。作者却早忘了早年间在韩寒发行的独立杂志《独唱团》出道时给自己留下的定位——有趣的文化学者。,打一个比方:
强烈的情绪化像一把被磨利的武器,必然会以强烈的攻击性指向他人,不过主人往往也容易被其所害。,谈到“喷”与“批”,除了本能和反思的情绪解读。如何看待内容生产者和读者的站位,也能给自媒体防骂起到一定的参考。,不说自明,二者的站位肯定是不同的。然后由不同引申出内容生产者和读者的两种视角:
一是内容生产者看待现象的主观视角,二是读者的客观视角和带有回顾性判断的上帝视角。,从主观视角来看,对某一题材的解读,由于先入为主的立场,内容生产者更多地会聚焦到一个点,并以这个点生成体系化的内容,这必然造成观点上无法面面俱到。好比,我们以骂国民党是反动派为主题,肯定会对国民党正面的历史评价形成窄视。而这往往是造成读者“骂”的焦点。你写百度好,一定是李彦宏给了你钱,你看好微信小程序,一定是腾讯的走狗。,我们也往往被这种情绪感染,并拍手称快——“简单直接粗暴大法好”!,在骂与被骂的恍惚中,读者希望自媒体是上帝,而同时他们又觉得自己更像是上帝,两厢不情愿。而读者的客观视角更让自己像一个审判者,仿佛这一群体又回到了高考语文考场,查对一个错别字得5分,查对一个语病得10分。,而客观视角掌控不好,就极易陷入自我优越的陷阱。比如:,“你这观点我早知道了,还用你说?”,“你引用这个理论太低端,还是XX大法好。”,“不如让我当小编!”,……,当然,对于自媒体来说,无论是面对“喷”还是“批”,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是怕骂还发文?,我们在敬畏并使用大众传播的力量时,作为媒体也好,还是自媒体也好,都应该坚持两个“度”。一是速度,而另外一个是态度。这也是防骂的终极指南。,自媒体防骂,除了从受众和站位找解读和参考外。更重要的是,应当重视这两个“度”。,就速度而言,时事热点日新月异,对于资讯类的内容生产者,如何客观公正地跟上速度尤为重要。
不过,客观公正永远是速度的限制阀。,记得去年某地区地震的乌龙事件,以及许多老艺术家的被辞世,都是媒体也好,自媒体也罢,在追求速度的时候,忘记了客观地审视。,如此不被骂,连笔者都感觉太假。,关于这个问题,“底线”和“上线”同样重要。即最没有态度的自媒体能做到什么地步,最有态度的自媒体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底线应当是“合理的事实和细节“,事实和细节自然不必多谈,那个是所有媒体人的共同操守。,重点在于“合理”二字。,合理意味着不必苛求客观和真实
。对于资源有限的自媒体来说,这也算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建议了。就好像知乎上面很多“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的故事,真实与否没有人会在意,合理就可以了。,合理的对立面,自然就是猎奇。最好的例子是《惊惶庞麦郎》里面“庞麦郎的头皮屑”。这个细节太过猎奇,经常被人们拿来吐槽也就不奇怪。当《人物》拿出采访录音的时候,大家关注的反而不是真实与否,而是这个东西太过恶心,充满了博取眼球的嫌疑。,同样的例子还有《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把所有单方面猎奇的部分堆砌成一个不合理的世界。结果是被举报封号一个月,也算情理之中。,合理还有一个对立面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制造虚假信息。这类型的牛鬼蛇神一般比较低级,很快就会露出原形,讨论的价值也不大。,最有态度的自媒体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里我不想举某个国内自媒体的例子,免得有读者说我安利,虽然很难。但是事实是国内也有人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我想举一个不能黑的导演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最有态度的自媒体能够做到什么地步,那个人就是黑泽明。,后人在评价黑泽明的作品时,经常用这样一句话:“他的作品无一不在闪烁着人性的光彩。”,而黑泽明作品中的
人性魅力来源于对于
人性复杂的描写、对生活和命运的哲思。当然,以此为目标过于困难,但是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至少不是坏事。,最后,自媒体防骂指南,防是一个侧面,而事情的重点应该更多地在自媒体本身。无论是喷枪对你造成了一万点伤害,还是被读者用高级理论吊打,我们都应该坚守一种对待大是大非的态度。,态度才是关键。,毕竟,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摆正速度和态度,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自媒体与读者关系”(恩,这很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吧。,